卡車專用化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汽車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風向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加速,各行各業對專用汽車的需求激增,進入新世紀以后,專用汽車的發展更為迅猛。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卡車專用化率增長了一倍多。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的統計數據,2000年,我國專用車產量只有18.01萬輛,占當年卡車總產量的26.93%,2009年,我國生產各類專用車約165萬輛,占全年卡車總產量的55.68%。到2010年,我國專用車年產量已連續3年超過150萬輛,產品品種多達5000多種。據統計,國內及合資企業生產的各類專用車達40余類700余個品牌2萬多種型號。除了自己使用外,中國各專用車企業也在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相比,在技術先進性、質量穩定性、產品可靠性、檢測手段等方面已基本接近,完全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性價比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09年,我國專用車出口達到12萬輛以上,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1年是“十二五”計劃開局的第一年,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尤其是商用車發展將會根據市場需要細分出各種類型的專用車,這對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將是一大利好消息。
發展趨勢
第一,地域化趨勢明顯。從目前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布局看,各類專用汽車廠呈現出按地域集中發展的趨勢。吉林長春利用一汽所在地的汽車產業優勢,制定了汽車工業發展的“五個一”工程。長春提出,要在未來五年新增專用汽車產能10萬輛,達到總生產能力15萬輛,占全國產量的10%,2012年,專用汽車實現產值80億元,把長春打造成國內重要的專用汽車制造基地。目前,長春有專用汽車生產企業18戶,主要生產自卸車、罐裝車、廂式車、城市環衛車、消防車等系列專用汽車產品,為此,長春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專門設立4平方公里的專用汽車園區,為專用汽車大發展筑巢引鳳。
湖北省是東風汽車的發祥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十堰——武漢汽車走廊,在500公里的公路沿線,串珠式地建設了十堰、襄樊、隨州、孝感、武漢等汽車及改裝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處于串珠中央的湖北隨州市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改裝車行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隨州專用汽車產業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成為國內專用汽車發展速度最快、品種系列最全、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目前,隨州擁有各類改裝廠17家,生產專用車全部12大系列中62個類別300余個品種,已是中國最大的罐式車生產基地,罐式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40%以上,其中油罐車產銷量1.5萬輛,位居全國第一;環衛車產銷量1.1萬輛,位居全國第一,隨州也被冠以“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的稱號。今年前10個月,隨州專用汽車產銷已經超過5萬輛。
遼寧是我國的老工業生產基地,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有華晨寶馬等知名汽車企業。遼寧省決定,利用遼寧的工業和汽車產業基礎,在沈陽至鐵嶺的“沈鐵工業走廊”規劃面積為38.33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其中汽車制造加工用地20平方公里,起步區7平方公里,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大規模的專用車生產基地。遼寧聲稱要用5年的時間,打造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專用車生產基地,專用車生產量達到全國專用車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專用車產值達到全國專用車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遼寧專用車生產基地工業用地規模達20平方公里,入駐企業達100家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目前第一期工程7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已經完成,已具備企業進駐開工的條件。
天津利用京津塘的地域優勢,在薊縣禮明莊鄉建設天津專用汽車產業園,重點發展以專用車生產為主的裝備制造業,包括專用車制造與改裝項目、汽車零部件加工項目和相關服務配套項目。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起步區3平方公里。目前,天津專用汽車產業園已落戶占地600畝投資10億元的掃地王環保產業園項目、占地400畝投資3億元的陜西重型車輛生產項目、占地100畝投資1.8億元的龐大汽貿集團汽車物流中心項目等一批整車生產和銷售項目以及一批零部件項目,具備了初步的產業基礎。
山東梁山縣是全國知名的改裝車企業聚居地。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專用汽車產業集群和全國最大的二手專用汽車交易市場。目前,全縣專用汽車制造、零部件生產及裝備制造等相關企業發展到376家,其中23家企業產品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可生產消防車、自卸車、罐式車、臂架泵車、道路清障車等十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具有年產專用汽車15萬輛、汽車配件500萬件的生產能力,產品除行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外,還出口到加拿大、俄羅斯、蒙古、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05年,該縣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專用汽車生產基地”,2009年被山東省命名為“山東省專用汽車產業集群”、“山東省優質專用汽車生產基地”。截止到目前,梁山縣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梁山)專用汽車博覽會。以一個縣級行政單位舉辦這樣的大型活動,這也說明梁山的專用車生產實力。面對全國專用車蓬勃發展的形勢,梁山縣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要爭當全國專用汽車行業發展的領頭雁,創造全國同類產品的行業標準,最大限度地拓寬市場覆蓋面,使梁山專用汽車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和吉林、湖北、遼寧、山東一樣雄心勃勃的還有河南鄭州、寧夏銀川、福建廈門、四川等數省(市),這些地方已經出臺或正在醞釀出臺大規模集群式發展專用車的政策或決定。中國專用汽車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化特點。
第二、隨著市場對專用車的要求不斷提高,集約化生產已成為趨勢,專用汽車集團化發展不可避免。各地專用車建設著眼的都是建設規模巨大的產業園區,由此形成企業聚集,同時,市場優勝劣汰和強強聯合等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量的企業在聚集過程中組合成新的大型企業集團。如中集集團這樣的專用車“航母級”企業。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集集團)初創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組建,是中國最早的集裝箱專業生產廠和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中集集團于1982年9月22日正式投產,1987年改組為中遠、招商局、寶隆洋行的三方合資企業,1993年改組為公眾股份公司,1994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中集集團主要經營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機場設備等裝備的制造和服務,是一家為全球市場提供“現代化交通運輸裝備和服務”的企業集團。2010年,中集集團總資產541.31億、凈資產141.93億元,2010年銷售額517.68億元,凈利潤30.02億元。在中國以及北美、歐洲、亞洲、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擁有150余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員工近25萬人,初步形成跨國公司運營格局。近年來,中集集團不斷擴大集團規模,收購或控股考格爾、華駿、圣達因等企業,陸續建立新的專用汽車和掛車生產基地,目前中集集團已經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地擁有20多個生產基地,成為全球最大的專用汽車(掛車)制造集團。中集集團為自己的定位是“為現代化交通運輸提供裝備和服務”。中集集團的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50億元人民幣,成為所進入行業的世界級企業。除了中集集團這樣的行業“巨無霸”外,一汽解放、東風、重汽、陜汽等國內汽車行業排名前列的幾大企業也都在專用汽車領域拓展業務,并形成了一批新的企業集團,如東風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一汽集團四川專用車廠、一汽沈陽慧華集團、一汽中航集團等。中航、兵器等央企也加大了專用汽車的發展力度。此外,一些主機企業也主動與發展有成的地方專用車企業強強聯合,組成新的專用車生產集團,如重汽集團與湖北隨州的華威專用汽車公司聯手,組建重汽華威,專門發展罐式車,成為中國罐式車的龍頭老大。
第三、高新技術成為專用車發展的新動力。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用到汽車發展。作為汽車行業的最大一塊,高新技術在專用車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國內很多專用車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接受,使自己的產品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湖北隨州90多家專用汽車企業主動走出去,與全國10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推動專用汽車的高科技化。重型汽車制動一直是一道技術難題,湖北隨州的全力鑄造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研發“合金高性能重型汽車制動器”填補了行業空白,解決了重型汽車制動失效的技術難題,還批量出口到英、美、意、澳等十幾個國家。隨州楚勝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三軸空氣氣囊懸架半掛運油車”、合力公司與武漢大學聯合研發的“道路監測車”等產品,都大大提高了國內專用汽車行業相關領域的科技水平。一些高校的專家教授主動走出“象牙塔”,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企業發展服務。山東梁山的一些專用汽車企業請來名牌院校的教授成立“院士工作站”,開發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專用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技術含量的專用車產品使得生產企業在集團化過程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值得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產業集中度偏低。中國的專用汽車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中小改裝廠,具有散、小、差、亂的特點。雖然經過國家多次整頓,但這一現狀仍然未能改觀。截至2009年12月,我國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多達數千家,其中公告內生產企業數為826家,占全國汽車企業總數的85%,但真正具有實力的大型專用車企業集團不過幾十家。826家企業中,半掛車生產企業311家,行業集中度為為20.27%;專用自卸車生產企業111家,行業集中度為23.52%;罐式車生產企業268家,行業集中度為23.82%。行業集中度偏低說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說明企業并購重組有很大的空間。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十二五”期間,集團化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國家通過政策鼓勵專用車企業迸行兼并重組,如將企業進入專用車行業的政策門檻逐步提高,行業主管部門進行生產一致性管理的力度不斷加大,專用車行業規范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專用車產業集群、基地遍地開花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由于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國際知名的專用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加快與我國企業合資合作的步伐,合作方式從過去單一的技術合作向資本合作、市場合作擴展。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上市公司進入專用車行業,屆時,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及為提高產業集中度而進行的企業間兼并重組將不可避免。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逐步開展,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在汽車工業的廣泛應用,國內今后專用汽車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競爭將導致專用車生產企業在競爭中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專用車企業將進一步聯合、兼并、重組。
其次是企業品質有待提升。目前國內專用車企業多達數千家,企業良莠不齊,多種機制并存,組織形式多樣化,國營、民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并存,這些企業又分屬不同的地區和行業管理。家族式企業、家長集權式管理;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市場,企業間低附加值產品惡性競爭,對專用車發展全局缺乏戰略思維等現象都是專用汽車企業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再次是產品開發能力差,同質化現象嚴重。國內專用車企生產方式趨同現象嚴重,如半掛車生產企業311家,專用自卸車生產企業111家,罐式車生產企業268家,多數企業生產方式單一,都是以載貨車底盤改裝為主,主要依靠敲敲打打的手工勞動方式進行,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非法拼裝和買賣產品合格證的現象在各地時有發生。國內市場就這么大,這么多家企業生產幾乎相同的產品,一塊蛋糕幾百人搶,必然會出現惡性市場競爭,嚴重干擾了專用汽車市場健康發展。國內高檔專用汽車產品與國外專用汽車企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附加裝置方面。許多行業對專用汽車的使用性能的要求都很高,如裝甲運鈔車、電子監控車、機場專用汽車、高速公路維護管理專用汽車、高級醫療急救車等,盡管目前國內市場容量很大,但國內專用車企的產品一時還很難達到要求。比如運鈔車,國內有些企業采用引進技術生產或直接采用進口件組裝,但很少能達到d級防彈要求。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開發能力,尤其缺乏獨立自主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國專用汽車品種大多靠仿制,少數高技術產品則是通過引進技術或參照國外產品做適度“國產化改進”,勞動生產率低、產品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產品開發能力差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是各企業存在的通病。
第四是“九龍治水”,多頭管理。目前我國專用汽車的主管部門是工信部,主要負責專用汽車投資項目的備案、企業及產品的準入管理、產業政策制定、發展規劃制定等。但是政府的其他相關部門也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了相關規章,如環保部根據環保法對專用車有專門規定,交通部對運營車輛有相關規定,商務部對專用車的出口有相關規定,公安部對新車上牌、年檢、道路交通管理有相關規定,這些相關部門的管理規定與主管部門的管理形成了交叉重疊,形成“九龍治水”。如在專用汽車的產品認證上,新車上市前要通過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國家認監委《3c管理認證》、環保部《國家環保型式核準》,認證檢驗項目有很多重復的內容,不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協調的成本,也增加了企業的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管理多重頭不重尾,重準入而不重產中產后管理,重自己管的部分而不管其他。這就使得一些企業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手段攻破“準入”關,進門后,就可以放手大干而不再顧忌自己的行為是否會違規,今天,冒用公告資質和買賣合格證,非法委托改裝,貼牌等現象盛行,這就是專用車發展至今存在大量問題的原因。管理上的另一個重大缺陷是胡子頭發一把抓,沒有區別對待。專用車與批量生產的車型相比,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多品種,小批量”。除了自卸車、廂式車可以批量化生產外,很多專用汽車的批量小,性能和外形差異大。但目前《公告》的管理模式都是將其與批量生產的整車同等管理,沒有考慮專用車“專業化、差異化”的特色,這對專用車的發展極為不利。
從長遠來看,整合存量資源、規范市場秩序、分類指導、區別管理、技術法規與產業政策相結合、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管理體系是中國專用汽車健康快速發展極需要解決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的市場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國專用汽車行業重點發展的產品主要是配套服務于城市功能發展類車輛,如環衛類、市政類、城建類、教育醫療類等;高等級公路服務車輛,如道路養護車、搶險救援車等;重大工程作業類車及煤炭運輸車、“三農”車輛等特殊車輛等。在此期間,將重點引進鋁合金、不銹鋼材料應用技術,機電液氣一體化技術及微電子、智能化、自動化應用技術,模塊化設計技術,專用裝置設計及制造技術,機場專用車輛、高等級公路養護車輛等的制造技術。
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編制完成了我國《專用汽車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專用車產業將繼續實現健康、快速發展,產品技術水平、品種數量和企業研發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到“十二五”末,我國卡車專用化率將達7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專用車產業鏈在發展中也將逐漸完善,由過去單一的產品制造,逐步向原材料、零部件、工業裝備、專用汽車、銷售貿易、物流、后市場等多個環節延伸,行業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
“十二五”期間,專用車市場前景良好。為保持經濟9%左右的增長,我國對鋼鐵、煤炭、水泥、原油、天然氣等基本戰略物資將長期保持龐大需求,除鐵路外,這些物資相當部分靠汽車運輸,專用汽車將承擔其中的相當部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功能的增強及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筑、環衛、園林、電力、通信、電視、公安、司法、機場、金融等商業運輸及城市建設服務類專用車的需求空間將進一步增加;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改建、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等,這些不僅將推動專用車總量發展,而且將極大地帶動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有效需求。《規劃》預測,以2009年的專用車產量為基數,2011年—2015年,我國每年專用車產量增幅將保持在9%左右;到2015年。我國專用車產品將達7000多種,行業產能將達到350萬輛;年產量將達到280萬輛,占當年卡車總產量的70%左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隨著我國專用車行業產能的急劇擴大,發展外延經濟,尋求國際市場突破,是消化我國專用車過剩產能的有效途徑。近幾年歐美市場、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對中國專用汽車需求不斷增長,雖然“十二五”期間全球經濟仍將處于調整期,但我國專用車綜合性價比的優勢使得我國的專用車出口總量有望增加,非洲、中東、東南亞、東歐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仍將是我國重要的專用車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