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寬甸的校車是從2008年開始運行的,在國內算是很早的,但是一直不算廣為人知。最近,一些事故的發生讓校車安全,成了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寬甸的校車實踐也因此開始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寬甸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縣,為什么會在三年前就想到配備校車?錢從哪兒來?這兒全縣只有12輛校車,卻承擔了10多個鄉鎮5000多名學生的接送任務,是怎么完成的?這些校車在過去三年里,沒有出過事故,這是偶然?還是有值得借鑒的經驗?
學生都有固定座位
中午11時30分,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雙山子學校,700多名小學生和初中生在學校的操場上整齊地排著隊,他們正在等待縣里安排的校車接他們回家。
3年前當地縣政府為周邊12個鄉鎮的中小學配備了嶄新的校車,當地縣教育局安全辦主任胡萬青稱,從2008年9月5日當地12輛校車上路算起,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
運送這700多名孩子的是縣里的6輛車。由于校車數量有限,當地十幾個鄉鎮的學校采取了輪流休課的辦法,就在當天早晨,這6輛車剛剛把另外一個鄉鎮休完周末的孩子們接回了學校。
學校校長傅鋼稱,這批校車是專門為學生定制的,在設計上與普通的中巴有所不同。在車廂內部,要比普通的客車寬出幾十厘米,上車的臺階,適當地降低了高度,而且兩邊都有扶手,每個座椅靠背的頂端,都有一條特設的安全帶。
傅校長稱,每輛校車每次只能拉40個學生,不允許超載,“即便就剩下一個孩子,也要讓司機重新跑一趟。”而且每個學生都有指定的座位。700多個學生,6輛車要馬不停蹄地運送兩個多小時。
“標本”是這樣實現的
寬甸縣是個邊境山區小城,隸屬遼寧丹東,與朝鮮隔水相望,邊境線全長216.5公里,最近的地方,當地人形容為“一步跨”。這個滿族自治縣在縣域面積上排到遼寧首位,但在縣域經濟上,只能在貧困縣的榜單里尋找名字。它的校車項目,卻采用了完全由縣財政補貼的方式。2008年縣財政出資240萬元,統一購買12輛41座的“黃海”校車,交給東運公司來運營,只向學生收取象征性的車費,按里程計算,10公里以內1元,11至20公里1.5元,21至30公里2元,31公里以上2.5元,但是每個月20元封頂。所需的運營費用,司機的工資、燃油、車輛損耗和折舊,全部由縣財政補貼,算下來每年近200萬元。
寬甸的校車項目實施才三年半,校車辦主任已經換到第三任。去年才上任的楊永彬,在調令下達前,推辭過好幾次。雖然所有的費用由縣財政補貼,要把12輛校車實際運轉起來,遠比想象中艱難。線路的安排,站點的設定,車載gps的配置,校車司機的篩選、培訓和管理,工作章程的制定,這些都由無數個細節構成。楊永彬不僅要熟悉每個司機的性格,依據這些做出人員搭配,還要隨時了解他們的情緒波動,隨時解決問題。他會變換號碼給行車中的司機打電話,然后從gps監控畫面上判斷他們是否停了車才接的電話,就為了培養他們的良好駕駛習慣。到了每月末發工資的那一天,“如果司機們回不來拿錢,就要親自送到他們所在的鄉鎮去”。他感嘆,“無數個細節,什么都要考慮到”。
“學生的安全是實實在在的,其他都是虛的”
不止楊永彬,校車司機們也承受著各種壓力。楊永彬告訴記者,當初招聘司機時,招聘標準比普通司機要高得多:要求年齡在40周歲至55周歲之間,駕駛過程中從來沒有出過惡性交通事故,性格穩重,為人父母,而且家里的經濟狀況不能太差。2008年9月招聘的第一批14名司機,現在還在校車隊的只有5人,其中1個還是中途離開過再回來的。
隨著物價上漲,校車司機的薪酬已經越來越沒有吸引力,新鮮感很快會過去,各種嚴格的規章、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1個月只有4天能回家,其他時間都在各個鄉鎮輾轉夜宿,而且必須晚上21點前就寢。對于這些年紀在40到55歲之間的大男人,實在是一種煎熬。何福友、張東明這樣一直堅持下來的校車司機,最大動力不是收入,而是責任心和榮譽感。
公司規定司機禁止在車上抽煙,也不許接手機,如果有非接不可的電話,必須把車靠邊停在空曠的地方。當車上有學生時,時速不得超過60公里。如果超速,發現一次罰款200元,第二次罰款500元,第三次就直接開除。而且絕不允許超載。這是一條“高壓線”。
2009年的新學年剛開始,東運公司就開除了一個校車司機,原因除了屢次超速行駛、中途上客外,這個司機還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經常在校車上說臟話。
教育局和東運公司對司機們要求頗多,但是車隊的十幾名司機沒有一句怨言,“能開上校車,說明你不僅車技好,而且人品好,是個信得過的老爺們兒。”
胡萬春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和一名專家做過連線。“聽完寬甸的模式,專家當時就得出結論,說我們的模式很難推廣,都由政府買單,所有的壓力都扛在身上,太難了。”整個采訪中,胡萬春和楊永彬一再提出的心愿是:“千萬實事求是,別用‘最安全’這樣的字眼來吹捧,我們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就行了。只有學生們的安全是實實在在的,其他都是虛的。”
在寬甸人的心里,校車已成了“特權車”。收費站從來不收過路費,路上的車子看到校車會主動減速避讓。甚至有一次,一位司機開著車走在路上,碰到一支正在修路的施工隊,工人們看到校車過來,馬上在剛剛鋪好的瀝青上灑上砂石,讓校車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