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在長清區一處廠房前,工人們忙忙碌碌,裝車、固定、捆綁,幾輛重卡整裝待發。車上裝載的這套鐵家伙,“吃”的是廢舊輪胎,“吐”出來的卻是燃油、炭黑和鐵絲——這是由濟南世紀華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工業連續化廢舊輪胎裂解”裝置。該裝置擁有15項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及4項國際pct專利保護,已出口19個國家和地區。
放錯地方的寶貝
201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1800萬輛,居世界首位,與之相伴產生的廢舊輪胎處置問題也日益嚴重。同年,我國產生的廢舊輪胎達3億條,“黑色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已不亞于“白色垃圾”。如何處理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
“廢舊輪胎在經過輪胎破碎系統之后,加入催化劑,經過預熱后進入這個系統,在常壓低溫下發生裂解裂化反應。就這樣,垃圾變為‘寶貝’。”濟南世紀華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這套裝置的發明人牛斌找到了方法。
牛斌指著設備旁邊兩個管道告訴記者:一條向下的細管經過磁化設備,通向一個正方體綠箱,這是裂解反應完成后產生的固體產物———粗灰黑,經過磁選,便得到碳黑;向上的管道則經過特殊裝置進入兩個大油桶,裂解反應后的氣體經過分油器分油冷卻后,會得到兩種燃料油,這兩個大油桶便分別盛有輕油(汽油)和柴油;裂解系統還會產生少量的可燃氣,這種可燃氣經過系統凈化,全部用于裂解工藝供熱系統,而由此產生的煙氣會經過煙氣凈化系統變成潔凈氣體。“這種裝置幾乎實現了廢輪胎100%的利用,不產生任何污染,通過它,我們把廢輪胎變成了資源。”牛斌強調。
目前,該公司采用捆綁銷售的形式,先后向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日本、泰國等19個國家和地區輸出了生產設備與技術,且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尼處于市場壟斷地位。
被罰出來的“世界首創”
談起他的發明,牛斌一臉的“牛氣”,可回憶起研發過程,他卻感嘆人生多艱。
1990年,牛斌在天橋區開了國內第一家廢塑料裂解廠,正當工廠剛有起色時,一紙處罰決定卻讓他如墜冰窖:5天之內拆除廠內所有設備。原來,由于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氣,周圍居民反映強烈,被環保部門取締。
他回到廠子,看著剛剛從各處收來的如山般的廢塑料,發起愁來,“往哪運啊,干脆都燒了吧!”
這一燒,奇跡發生了。他鉤爐灰時鉤出了很規律地繞成一圈圈的鐵絲;旁邊還有一塊黑東西,隱約有花紋。牛斌認出這是摩托車輪胎。過了一會兒,黑東西涼了,他用手一攥,成了灰。這意味著一定有什么東西出來了,“是油?一定是油!快去找輪胎,能找多少找多少!”牛斌興奮的向工人大叫。就在這最后的5天之內,輪胎出油了。“我所有的損失都不抵這一小杯黑乎乎的油啊!”從管子里接出油的剎那,牛斌感到眼前一片光明。
接下來的幾年,牛斌到處找資料,訪專家,主要研究怎么能不污染。經過不斷的摸索實驗,經中國國家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鑒定結論為:“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先進及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同行業中整套生產線唯一獲得ce認證,是中國政府的重點科技項目,被國家四部委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花香墻外”的尷尬
墻內開花墻外香。牛斌向記者介紹,現在公司正在執行的合同已累計3000萬美元,95%的訂單來自國外,“國內許多地方尋遍世界各地,才知道掌握這項技術的公司竟然在山東濟南。”
“隨著國際能源形勢緊張,被我國政府嚴禁的土煉油越發猖獗,甚至一度占據了國內廢胎處理市場的90%多,導致國內廢輪胎價格飛漲。”公司技術人員介紹:土法煉油的工藝非常簡單,就是將廢輪胎投入煉爐內,經過高溫熔煉,輪胎熔化產生鋼絲、輪胎油。它利潤巨大,每收購1噸廢舊輪胎能賺近千元。但其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卻是極其嚴重的。土法煉油嚴重沖擊了環保新品的生存市場。在國內相對較弱的購買力下,作為原材料的廢輪胎價格大幅度上漲,其后果就是環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下降。
“美國處理1條廢舊輪胎補貼2至4美元,歐洲國家每處理一噸輪胎補貼110歐元,英、日、德等國對廢舊輪胎免費回收,廢舊輪胎處理企業免稅,而我們不僅沒有處理補貼,廢舊輪胎還要出高價才能買到。”牛斌說。
羈絆公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才缺乏。“全國上千所高校,卻無一所擁有‘橡膠裂解化’相關專業。”無奈之下,公司在招人時,更多地考慮“橡膠聚合”專業。在牛斌看來,“聚合”起碼是距離“裂解”最近、最易上手的專業。
隨著國內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持。牛斌也有意開拓國內市場,“許多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廢舊輪胎蘊含的巨大危害,正在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現在我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相信隨著環保新技術的不斷推廣,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