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汽車是由幾個大總成十幾個小總成組成,每個總成又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組成。零部件質量的好壞決定總成的質量,總成的質量決定整車的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講,零部件的質量決定汽車產品的質量。那么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現狀如何呢?
2009年初,受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委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以發放綜合問卷和技術問卷的形式進行了“汽車零部件行業基本狀況及產品研發能力狀況調查”。調查范圍為國內汽車零部件各專業領域的重點生產企業,以及發動機、變速器、車橋、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等五大總成及其零部件的主要生產企業。經過對調查情況綜合整理,結論有二:
1、國家相關部門對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和政策措施缺乏系統規劃。雖然1994年和200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和2009年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反復提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研發、自主化和產業化、零部件企業的兼并重組及零部件產品出口等內容,但缺乏對汽車零部件產業轉型和產品升級的進程進行系統性的戰略規劃和政策設計,主要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戰略目標、實施步驟、標準法規、政策措施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決策層并沒有將汽車零部件真正當作一個產業來考慮。
2、核心技術的缺乏成為制約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瓶頸。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零部件產業存在散亂差的狀態,尤其是核心技術缺乏。外商投資企業憑借幾十年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新技術的研發,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在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牢牢占領著市場競爭的制高點,核心技術的缺失使得中國無論是整車企業還是汽車零部件廠商,在核心技術上基本上未能擺脫對外商的依靠。以2007年為例,我國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ems)、abs、微電機、安全氣囊產量中,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00%、100%、91%、97%和69%。雖然國家相關部門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很多媒體也在聒噪中國汽車大而不強,很多企業也紛紛投入資金,招兵買馬成立“研發中心”、“研究院”,但客觀地看,由于“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無論是技術人才還是研發資金都沒有形成合力,截至今天為止,核心技術缺失的局面仍未明顯改觀。全國規模以上的50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中,1200多家是外商投資企業,但這些掌握著核心技術的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對技術和資本的控股趨勢愈加明顯。
綜合看,人力資源、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技術資源和資金資源是制約企業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的前三項重要因素。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已近60年,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政策實施也將近30年了,為什么日本、韓國用不到10年走完的路,中國走了幾十年卻沒能實現初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過頭來看一看中國零部件企業起步和發展的過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中西部,秦嶺與大巴山深處有一個小鎮名叫十堰。按照行政區劃,十堰屬于湖北省鄖陽地區。這里山巒起伏,地廣人稀,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瘠。1968年,國家投資的重點企業第二汽車制造廠在湖北十堰開工建設,現代化工業建設使得十堰如同女大十八變,10年的功夫,隨著成千上萬輛東風汽車駛下生產線,這個歷史上不為人知的小鎮成為當時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被稱為“中國的底特律”。二汽的建設給這里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這里依托二汽建設起了一個新興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群。這個產業群分為四個層次,一是二汽建設時就規劃了的如標準件、鋼板彈簧、活塞及活塞環、車廂、輪轂等廠屬企業;二是湖北省為了與二汽配套,專門投資建設的省屬企業如汽車輪胎、汽車篷布、汽車工程塑料、粉末冶金、汽車電器等;三是二汽為了幫助十堰本地發展經濟,將一些技術含量不高,加工手段簡單的零部件交給當地政府,組織起了一些零部件企業如缸套廠、水箱及消聲器廠、汽車輪轂廠、鑄造廠、改裝廠等;四是為了穩定職工隊伍,二汽將部分沒有工作的職工家屬組織起來,利用生產中的邊角廢料,為二汽生產一些小的零配件。人們將這種小零部件配套企業稱為“五七連”,實際上就是街道小企業。這些企業分別屬于二汽、湖北省、十堰市以及附屬的縣、鄉鎮以及街道等不同級別的政府管轄。企業的上級管理部門不一樣,財政投資渠道不一樣,稅收、利潤上繳渠道不一樣,互相之間沒有橫向聯系,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些企業都是依靠二汽給它們擴散產品而生存,二汽的技術水平決定他們的技術水平,二汽生存現狀決定他們的生存現狀。
依托主機廠,依靠主機廠,依賴主機廠,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放大到全國來看,零部件企業依托和依賴整車企業,這就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現狀。
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汽車工業的逐漸升溫,全國更多的地方尤其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部沿海的縣、鄉鎮甚至村和個體,都將發展的眼光投向汽車零部件,如同小魚小蝦圍著一艘大船,揀拾一些船上掉下的食物碎渣度日。這里的人民聰明能干,心靈手巧,他們的業務員不辭辛勞,身背著試制出的各種零部件,頻繁地出現在各家汽車整車廠、總成主機廠,以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推銷自己的產品,為的就是要擠進整車廠的零部件供應圈。很多整車廠為了降低成本,也將自己所需的零部件外包給這些企業,為了進一步壓低價格,整車廠將配套零部件企業又分為a、b、c、甚至d角,讓他們之間互相競爭,由此又刺激了零部件企業的蓬勃“生長”。雖然汽車零部件企業群發展壯大了,但這些企業小而散、技術水平低,依靠依賴整車廠的局面依舊甚至更甚。當時中國的汽車整車企業以一汽、二汽兩大卡車集團為主,以及數量有限的重卡、輕卡和小量的轎車、吉普車企業。這些企業又是什么水平呢?
1956年,中國建成一汽,開創了中國的汽車工業,但直到1958年一汽的產量也遲遲未能達到3萬輛的設計水平。到了1958年,中國國內掀起了“大躍進”的熱潮,由于當時全國實行企業管理權下放,再加上國內生產生活對汽車的強烈需求,各省市頭腦發熱,不顧經濟建設發展的規律,不管有沒有條件都一窩蜂地利用汽車配件廠和修理廠仿制和拼裝汽車,僅僅幾個月內,除西藏和寧夏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十個廠點制造出各類汽車達200余種,形成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第一次熱潮。這樣造出來的汽車品種重復、技術落后、質量差、數量少。1960年全國共生產各類汽車1.6萬輛,其中一汽生產1.49萬輛,其余眾多廠點僅生產1100輛,有的一年甚至只有幾輛。
1962年,國家采取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一機部也成立了汽車整頓小組,經過“關、停、并、轉”,到1963年,全國共剩下汽車制造廠18家、改裝車廠45家,1963年共生產汽車約2萬輛,初步形成了北京汽車制造廠、南京汽車制造廠、上海汽車制造廠、濟南汽車制造廠等四個汽車生產基地。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根據戰備和三線建設的需要,國家再次將管理權下放,由此形成了第二次汽車發展高潮。到1976年,全國的汽車生產廠家增加到53個,專用車改裝廠增加到166個。這些所謂汽車廠絕大部分是靠買零部件組裝,由此又推動了零部件企業的蔓生。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高潮,作為重要生產資料的汽車產品供不應求,汽車制造廠和改裝廠再度猛增,零部件產品也隨之再度擴張。由于這些汽車都是以一汽的解放、二汽的東風和北京吉普為藍本,你抄我抄大家抄。而一汽的解放是以前蘇聯的吉斯150為藍本,吉斯150又是以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萬國牌汽車為藍本,到80年代已經是50歲“高壽”,在美國,當年的萬國牌卡車只有博物館里還能找到,但在中國卻仍然是公路運輸的主力。東風汽車雖然上世紀70年代建成,但其技術水準也大大落后于當時的國際水平。整車企業水平如此,給這些整車廠配套的零部件企業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據當時的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統計,1984年,全國有2400個汽車零部件工廠,職工47.8萬人,占汽車行業總人數的50%。固定資產30.1億元,占汽車行業的34.3%。這些企業隸屬于各地“經濟諸侯”,如同散沙一樣分散在全國各地,人、財、物、產、供、銷都被各省、市、縣甚至鄉鎮的地方政府控制,生產企業小、產品質量差、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是這些企業共同的面貌。很多企業依附于各整車廠“討生活”,給一口,吃一口,處于半死半活狀態下。技改、革新、發展都是有其心無其力。
由于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經費緊張,科研、設計基本無從談起。而國外主要汽車零部件企業都擁有完整先進的開發能力和產品測試基地,科研經費占年營業額的3%—8%。
零部件產品質量差造成整車產品質量低下。據當年中汽公司的統計數據,中國汽車與當時的國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主要是技術水平低、質量差。如我國汽車平均油耗比國外同類汽車高38—109%不等。首次故障里程、故障間隔里程、第一次大修里程是當時權衡一輛汽車質量好壞的標準,我國的汽車在這方面的差距驚人。當時中汽公司曾做過抽樣檢測,首次故障里程:國產車最高為900公里,進口車為30000公里;故障間隔里程,國產車最高為1667公里,進口車為30000公里;第一次大修里程:國產汽油車為15—20萬公里,進口汽油車為20萬公里。國產柴油車為1520公里,進口柴油車為50萬公里。
至于噪音、舒適性、行駛安全性、操縱方面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
1983年,中汽公司曾對4種國產車型11輛樣車進行25000公里的可靠性試驗。其結果觸目驚心:
解放牌汽車平均故障間隔里程為620.4公里,東風、北京130為540.5公里。北京212為425.5公里。而日本汽車的無故障里程為25000公里。
5輛ca15解放汽車參加實驗,第一輛行駛553公里時,車門自動打開,發電機不發電。第4輛行駛1061公里時,離合器分離不徹底。第5 輛行駛114.5公里時,發電機調節器損壞。
東風eq140試驗時,第1輛行駛215公里時自動跑偏,第2輛行駛114.5公里時,關閉電路發動機不熄火。
2輛北京130試驗車,第1輛行駛16.6公里時收音機損壞,引起全車電路故障。第2輛行駛185公里時,左右輪轂發熱。
2輛北京212試驗車,第1輛行駛250公里時,變速器、同步器發響。第2 輛剛剛開動,轉向機沉重不回位。
(張茅著《饒斌傳記》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