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發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將通過5年的努力,使中國“三基”產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2020年,將形成與主機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能夠滿足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對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的需求,從而使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的局面得到改觀。
“從2009年的振興規劃開始,到現在基礎件規劃,可以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機械基礎產業,機械工業從重主機轉變到主機和零部件同步發展。更為可喜的是,國家提出要盡快扭轉重要基礎件依賴進口的局面,把發展基礎件提升到了很重要的層面,為此業內都感到非常振奮。”沙寶森,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一個在機械基礎件行業工作了40多年,為基礎件發展奔走呼吁了20多年的資深專家,也是“三基”十二五規劃的參與者,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十分欣慰地表示。
高端產品滯后于主機需要
“在工程機械行業存在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鎖喉之痛,70%的利潤被進口基礎件所吞噬。”
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機械“三基”產業取得了長足進展,產品品種和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多種普通機械基礎件產量和產值居世界前列,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門類齊全、能滿足主機行業一般需求的生產體系,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沙寶森告訴記者,國產軸承、齒輪、緊固件等機械基礎件國內平均市場占有率能達到65%左右,中低端的產品基本可以自主解決,但高端產品有些性能指標和生產能力還不能滿足需要。
“在液壓件、發動機、電控系統這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液壓件是卡在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喉嚨里最為尖利的一根刺。我國2010年制造的16萬臺挖掘機近一半零部件依賴進口,行業利潤的70%被進口基礎零部件吞噬,液壓件占據首位。國產設備因關鍵零部件技術薄弱,與世界知名品牌同臺競技時明顯處于劣勢。”沙寶森說,高端液壓件的技術缺失問題由來已久。
一些長期依賴進口零部件的企業對此深有體會。江蘇一家密封件企業的老板曾私下向記者訴苦,“由于沒有自主技術,得去求人家賣給我們產品,不僅價格要高出好幾倍,交貨期也沒有保證,經常是從3個月拖到一年后市場都變了才交貨”。
2008年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持續位居世界首位,主機和重大裝備的集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然而,高端“三基”產品跟不上主機發展的要求,高端主機的迅猛發展與配套“三基”產品供應不足的矛盾凸顯,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瓶頸。“十二五”是實現由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三基”產業、提升產品水平、增強配套能力十分關鍵。
產業發展漸有起色
10月14日,總投資26億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0萬套高端液壓件項目在山東常林集團中川液壓公司投入批量生產,這標志著國產高端液壓件實現零的突破。
實際上,在2009年《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之后,機械工業的主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就開始意識到基礎件的重要性,開始積極地參與投入。
“初步統計,近三年來投資在液壓氣密產業的資金不少于300億元,超過了前11個五年計劃的總和。我們將引導這些資金集中投入到高端產品研制,避免低端建設重復浪費。”沙寶森說,在這些投資來源中,主要是主機企業和民間資本,三一重工、柳工、徐工、廈工等主機企業都有投資計劃;專業液壓企業也邁開投資步伐,山西榆次液壓已有大筆資金投入計劃。
在各方努力下,近年來,我國部分高端零部件產品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有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掌握了世界領先的油缸生產技術,近期成功上市。公司負責人提出,液壓件中的另外兩個關鍵部件泵和閥的關鍵技術有望在三四年內實現突破。
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的成功經歷讓沙寶森記憶深刻。寧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十余年來將全部資金投入到密封件的研發中,2010年,在董事長勵行根的帶領下,寧波天生終于生產出世界頂級水平的核電墊片密封件,改變了我國密封墊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把國際壟斷價格下拉70%左右。而且,美國一家公司的老總為談收購專門到寧波去了六次,遭到老板勵行根的嚴詞拒絕,“賣給他們等于將來還要受制于人”。
制約因素有待突破
當前我國“三基”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主機并被固化在產業鏈中低端的狀況應該盡快扭轉,提升“三基”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刻不容緩。
“多年來沿襲的生產制造習慣,讓我們對零部件的生產細節重視不夠,而且生產工藝、原材料質量跟不上,讓企業在進軍高端產品領域的過程中歷盡艱辛。”沙寶森一語道破行業差距的關鍵。
他舉例說,高端液壓件的清洗、去毛刺、控制油污染等細節工序中,我們做得還不好,導致產品質量提升不上去。而高端產品用到的鑄件所需基礎材料在多項指標中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有些產品要求鑄件表面光滑不沾沙、精度誤差在0.2毫米以內等,國內材料滿足不了,只能依賴進口。
“要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離不開優秀的科研人才。”沙寶森說,由于多年來對零部件產業重視不夠,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協會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推動行業人才的培養。比如,協助有關院校開設細分的對口專業,招收培養大學生;在產業集中區開展大型培訓,培養成熟的技能人才;積極引進國外高學歷的技術人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國外設立研究所。
零部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偏低,設立公共服務平臺,建立行業自主創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11月25日,浙江奉化市籌建的國家氣動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的批復。這一產業“國字號”檢驗中心在全國還是首家。
沙寶森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是協會大力推進的公共服務平臺之一,現在協會還在籌劃行業研究中心、檢測中心、信息中心等平臺。“我們希望抓住零部件產業提升的機遇,為企業發展提供好配套服務,讓零部件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采訪感言
把好零部件發展的“方向盤”
從2009年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2010年的《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再到今年的《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歷時三年,三個政策連續出臺,而且針對性一次比一次增強,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發展機械零部件產業的用心和決心。
強勁的政策信號連續發布,激起了各地資金進入的信心。三年來,零部件產業投資大幅增長,但讓人欣喜的同時不禁也讓人擔憂,資金密集投入會不會埋下過剩的隱患?
國產零部件在國內65%以上的占有率意味著我國零部件并不缺少產能,市場潛力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領域。個別企業如僅憑現有條件將資金盲目投入到低端產品領域,則可能陷入惡性市場競爭,導致投資難以收回的困境。
對此,建議國家主管部門通盤考慮,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中低端產品制造企業,一方面要引導企業把產品做精、做強,另一方面要從產品立項、項目扶持等方面嚴格限制,避免低端重復建設。同時,將對基礎件行業的政策扶持重點,放在具有一定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以企業為主組建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上。
此外,國產零部件企業成長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建議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鼓勵主機企業配套和使用國產產品,建立國產基礎件使用補償機制,為行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