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貨架上存放著一批批剛“出爐”的輪胎,擺放在不同區域的產品,被貼上了不同顏色和內容的標簽,好像已經預定了“婆家”的大姑娘。這是記者近日在山東某大型輪胎集團生產車間里看到的情景。
據該集團研發中心的一位負責人介紹,這些輪胎將用于出口。之所以貼上不同的標簽,是因為出口到不同地區的輪胎產品,需要滿足不同區域的認證標準。輪胎上面的標簽一般標注了所做認證的測試數據。
花巨資買“通行證”
在輪胎進口方面,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認證標準。輪胎進入海灣六國需進行“gcc”認證,在美國銷售需通過“dot”認證。此外,還有印度的“isi”認證,巴西的“inmetro”認證,以及歐盟的“ece”認證等。
然而,據了解,隨著輪胎出口市場的不斷開拓,各種認證的費用讓企業深受其累。上述負責人以今年11月初實施的歐盟輪胎標簽法為例介紹說,自今年7月起,出口到歐盟的輪胎就要貼上標簽了。標簽要求顯示輪胎的滾動阻力、濕滑路面抓著力及噪聲等級。
針對上述三項數據的檢測,大部分輪胎企業選擇了法國的一家檢測機構,檢測費用是2萬元/項,也就是說,每個型號輪胎三項數據的檢測費用在6萬元左右,如果是30個型號的輪胎出口歐盟,那可以計算出的檢測費用就是180萬元。
據介紹,雖然歐盟的這種認證費用較高,但是是終身制,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認證,同款輪胎需要每年或每兩年做一次。這種情況下,認證費用之高就可想而知。
以該集團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其每年用于各項認證、檢測的費用,高達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國外認證更權威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某些認證需要企業在出口目的國制定的機構進行測試,并獲得相應的證書;還有一些認證可由企業自行選擇第三方檢測機構完成檢測。相對來說,算上時間、物流等成本后,選擇國外機構進行檢測認證的費用會更高。
當被問及為何該集團不選擇國內的檢測機構,來降低上述三項檢測的費用時,這位負責人表示,歐盟會對其成員國的第三方輪胎檢測機構出具的證書更加信任,日后一旦出口的產品出現什么問題,該檢測報告將是很有力的證據。
據介紹,如果是國內同類機構出具的報告,不一定會被進口方采信,從而帶來一系列麻煩。所以,有實力的企業寧肯多付出些費用,也一般會選擇到國外進行檢測和認證。
“門檻”越來越多
對輪胎企業來說,要進入一個市場進行銷售,認證是第一個需要跨過的“門檻”。
從認證對象上來講,主要分為企業認證和產品認證,如墨西哥的“nom”認證是企業認證,歐盟的ece117法規針對的是產品認證。據了解,企業認證一般相對簡單,由進口國組織相關人員定期“驗廠”即可;針對產品的認證相對較為嚴格,一般情況下,每個型號的輪胎都要進行測試,達到標準后方可在出口目的國銷售。
“要是現在我們出口歐盟的輪胎沒有貼上標簽,標識出產品的滾動阻力、濕地抓著力等級和噪聲等級,連海關都通不過,就會被退回。”這位人士表示,花錢認證是勢在必行的。
問及多入如牛毛的各項檢測、認證費用到底會對企業造成多大的負擔,企業負責人略顯無奈:“這是一個連鎖反應,我們看到的只是檢測的那部分花費。事實上,為了檢測和認證,企業往往還需要在研發及其他方面上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這是一筆巨大的隱形成本。”
“而且,我聽說最近又有幾個地方要設立認證門檻。以后這種‘鬼門關’會越來越多的。”在這個話題的結尾,上述人士不無擔憂地說。